作为“city walk”的衍生词,“city bike”(城市骑行)并不让人陌生。
当下,city bike这种新兴的旅行体验正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电动自行车租赁、骑行装备零售等相关业态也已经在许多城市悄然兴起。
对于公众来说,city bike或许是一种爱好、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是一场对夏日晚风的追逐,对晚霞黄昏的奔赴,一次重新认识城市、发现自我的过程,其自身的优势特点是人们对其热衷的主要原因。
便捷灵巧,与城市肌理亲密相拥。随着文旅市场的提质升级和人们精神文化品位的提升,更多人愿意深度地体验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烟火气息。租一台电动自行车,穿梭于城市的每条街道、每座建筑,触摸那里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段历史,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步履匆忙,收藏转角遇见的惊喜和美好……走走停停、随心而动,从不同的角度解锁城市里的诗和远方,这正是city bike所带来的自在松弛的独特体验。
“向云端,海那边……”在威海的环海路、滨海大道、沿海公园,游客一边吹着轻柔的海风,一边欣赏着城市的每一帧风景,乘风好去,好不惬意!
价美物优,更具性价比。徒步行走费时费力,坐公交、打滴滴或是拥挤、或是价高、又或是线路不够灵活,相比而言,电动自行车省时、省钱,租一台车只需花费几十块钱就可以畅玩一整天,骑友调侃“百公里‘油耗’仅需一碗大米饭”,最重要的是线路选择上也更加地随心所欲,用同样的时间获取更丰盈的游玩体验,可谓是极具性价比之选。
绿色低碳,“新风潮”带动“人从众”。随着国人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低碳理念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电动自行车还是山地、公路自行车,低碳环保的新风尚正“吹”向更多人的日常生活,对于许多骑行者来说,追求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时尚潮流。与此同时“骑行+社交”也赋予了骑行新的趣味与魅力。
在威海的市区,五彩缤纷的电动自行车、动感十足的公路自行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俨然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靓丽景观,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文艺气息和运动范儿,也为文旅市场注入了新活力。而在城市骑行日益受众的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事情。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旅游市场不断升温,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的数量猛增,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比如:乱停乱放影响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骑手不戴头盔、在马路上并排骑行、逆行占用机动车道造成安全隐患;机动车抢道、占道等不文明现象也让骑行者“躲闪不及”;部分道路没有非机动车道,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考验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品质,也对城市公共管理和基础设施,乃至游客、市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如何规范文明骑行,让city bike成为城市的靓丽风景?
打通道路“堵点”,让骑行更加顺畅通达。在不少地方,电动车、自行车上路仍会遇到一些“不便”,比如有的路段机动车、非机动车共用一车道,或是非机动车道宽度不足,导致骑行车辆危险系数增加,体验感也打不少折扣;有的路口信号灯未能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合理分流,同样会增加危险系数,且降低通行效率;电动自行车究竟应该走机动车道还是非机动车道,有许多人把握不准。面对诸如此类的堵点问题,各地还是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路况信息综合施策,平衡好各种交通方式的需求,科学、合理分配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通过增设交通信号标志、重要路口增派志愿者等方式,让机动车、非机动车有章可循、各行其道,此外还可以结合智慧交通系统,将交通管理理念嵌入导航平台骑行引导路线中,让电动自行车等从被动管控向主动引导转变。
优化路网格局,让路线更加舒适宜人。为了更好满足各地游客骑行观光以及市民日常休闲的需求,近年来,不少城市将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城市绿道纳入建设规划之中,打造城市精品骑行游览路线。比如,威海今年以来,针对当地人文特色和优势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了全长达45公里、沿途串联13处重点景区的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同时还增加电动自行车停车场,有效解决旅游旺季电动自行车乱停、占道问题,骑行专用道沿线均增设了环海旅游骑行路线标志、路口引导标识,统一引导骑行,有效规范了道路秩序,从而让市民、游客、骑友尽享“骑行自由”。
强化规范引导,让文明出行蔚然成风。在任何地方,精神文明始终都是展现当地良好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在做好城市“硬配套”的同时,“软环境”同样不能忽视,公众在尽享骑行观光乐趣的过程中,文明素养更应当一路随行。无论市民、游客还是骑行爱好者,也无论电动车还是自行车,都应当遵守交规文明出行,落实“一盔一带”为自身及他人安全负责;自觉有序停放车辆,不为他人出行造成不便;礼让行人,不在道路竞逐、占道、逆行,等等。这些行为习惯不仅是个人素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形象的一面镜子,风景美如画,我亦画中人,人人向“美”而行,city bike亦会成为城市里的一道别样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