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贴近民心的志愿服务、和着“乡音”接着“地气”的理论宣讲、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近年来,荣成市城西街道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总抓手,分类施策、多元拓展、全域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水平和运行质效,创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四新”模式,有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质扩面。
志愿先行搭建“融合善治”新舞台
实践落地,文明生花;志愿先行,善行善治。城西街道以美德信用建设为引领,以志愿服务为着力点,立足辖区实际发展“1+4+N”支志愿服务队伍,在“五为”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创新开展“共绘善治同心圆”志愿服务品牌活动,进一步织密“服务网”,打造民生福祉“暖心牌”。
搭建全民参与“活动平台”,群众们通过“扫码”参加志愿活动,也实现了从村居治理的“旁观者”到“参与者”身份的转变,不仅激发了基层治理的新活力,也让“共建共享”的和谐新风吹进了每家每户,看着个人志愿服务时长的累积,村民们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加入,大家一起“安装村路监控”“修筑水库堤坝”“修复街巷受损路面”“更换破损落水管”,红色志愿者马甲更映衬着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决心。
搭建志愿服务“联络平台”,依托各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统筹基层党员、乡贤能人、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多方协同、同频共振的志愿服务格局,将原本的“邻里难题”转变为“议事小题”,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转变。今年以来,累计协商解决了下水堵塞、漏水导致的邻里纠纷矛盾、杂物堆积等50余件居民“烦心事”,从“热心人”到“发声人”,引导居民成为“当家人”。
信用助力塑造“移风易俗”新风貌
走进城西街道河西王家村爱心超市,货架上摆放着抽纸、牙膏、洗手液等生活用品。村民们可以用积分的形式兑换此货架上的物品。通过参加清洁家园、文明倡导、理论宣讲、纾难解困等促进文明乡村建设的活动,都能够得到相应的积分,让村民从移风易俗活动的“观赏者”变为“参与者”。
城西街道将移风易俗工作与美德信用建设有机结合,通过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文艺活动等方式,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提质增效,让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围绕治理大操大办、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广泛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活动,用“爱心”换“积分”,用“积分”换“奖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移风易俗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营造文明健康、节俭养德的村庄新风尚。
文化惠民构建“群众满意”新局面
依托全街道3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着力打造区片特色文艺项目,推动开展“浓情腊八·暖心粥到”、三八妇女节趣味运动会、“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携一缕书香,‘阅’享时光”“一叶艾香 一岁端阳”《如此生活》主题宣讲等文艺活动,将活动搬到村落里、田地里、街角小巷里,通过“量身定制+精准对接”,把温暖“送”到群众家门口,“种”在群众心头上,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及时“充电”,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
以“文化便民”为重点、以“文化乐民”为抓手、以“文化兴农”为目标,全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截至目前,街道共组织送戏下乡活动26场次,文化志愿演出64场次,公益电影放映200余场次,以农家书屋为阵地开展不同主题的阅读活动60余场次,围绕元宵节、端午节、儿童节、建党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积极举办文艺汇演、朗诵比赛、趣味运动会等活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多元协同探寻“共富模式”新路径
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塑形”“铸魂”“强基”作用,城西街道积极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路径,按照“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的发展思路,成立兴农富业志愿服务队。
发展特色种植,向阳埠村主要负责人与乳山市好兄弟辣椒酱加工厂合作在村南开展新型辣椒种植,由厂方提供辣椒苗及技术支持,并负责辣椒收购,发动村内志愿者全程参与到辣椒苗选品、育苗、定植、采收的过程中,既解决了辣椒种植各个环节人力短缺的问题,也给村民普及了辣椒种植技术,真正实现村民共富,持续带动村集体增收。
做好乡村旅游,幽兰谷、福寿全2个特色民宿项目投入运营,培植“民宿+摄影”“民宿+研学”“民宿+直播”等新业态,月均接待游客300余人次,以西兰家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当地民宿、旅游产业抱团发展,形成民宿产业集群,以文化软实力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在利用当地闲置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等层面走上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