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荣成市坚持系统化谋划、品牌化运行、全域化提升、制度化规范,深入推进“五老”工作室建设,为“五老”关爱青少年搭建高品质平台。目前,全市共成立“五老”工作室51个,“五老”志愿者达5600余人。
龙头带动,夯实基础建强堡垒
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党组织带动建立基层关工委组织224个,实现了镇街、社区、学校关工委组织全覆盖,医院、企业、农村关工委组织广覆盖,为“五老”工作室建设夯实了基础。依托“银龄人才续航驿站”,深入挖掘有爱心、有责任心、有专业特长的“五老”志愿者骨干,建立“市—镇街—社区”三级“五老”工作室运行网络,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实现工作室服务扁平化、布点全覆盖。
因人施用,分类指导塑造品牌
按照“尊重意愿、因人施用”的原则,结合“五老”优势特长和青少年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搭建不同层次、各有侧重的“五老”工作室,先后打造了以红色宣讲、文化艺术、书法服务、法治教育等特色项目命名的市级和基层“五老”工作室42个,以及以“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孙德胜、“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张守强、“全省道德模范”戴玉山等一批“五老”先进典型命名的工作室9个,近两年组织开展各类活动700多场次,“五老”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整合资源,多元合作拓宽平台
坚持因地制宜,整合现有阵地资源,以联建、共建、依托建等形式,不断拓展“五老”工作室向基层延伸的载体和平台。依托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沈秀芹事迹陈列馆等21处红色教育场馆,明德学院、社区青少年之家等素质教育培训基地,海洋科技馆、国家电投新能源科技馆等科普教育场馆,就近就便打造了郭永怀事迹宣讲“五老”工作室、编织爱“五老”工作室、王兴章海洋科技工作室等一批具活力、接地气的“五老”工作室,形成优势互补、效能叠加的良好局面。
完善制度,关护结合确保长效
制定《荣成市“五老”工作室运作实施方案》,从队伍建设、运作流程、考核评比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指导,推进工作室标准化建设。针对工作室负责人、骨干成员等不同人群,开展分层分级教育培训,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同时,不断加大对“五老”关心爱护力度,为“五老”工作室负责人发放工作补助、购买意外伤害险并组织健康查体,对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进行激励回馈,提供节日走访慰问、杂志报刊订阅等一系列关怀激励措施和最美老干部、最美“五老”志愿者评选等荣誉表彰,不断激发“五老”队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