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堵车、闯红灯、挤公交似乎是中国人的常态,尤其是在节假日、上下班等车流量高峰期这一现象更为明显。见缝插针般的超车、超速超载、飞身翻越护栏、中国式过马路而无视红路灯等等一系列现象,它不仅影响着的城市文明形象而且在我们身边埋下了安全隐患。
构建文明、和谐、畅通的交通环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它展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主的文化软实力,是一项“形于中”而“发于外”实质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是社会稳定、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体现,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谦虚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在物质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要停下脚步思考一下我们的素质修养是否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党和中央大力宣传的精神文明建设又对我们有着怎样的要求。社会文明仍旧是一个热点问题,我们不仅要想一想,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政府加大力气,需要国家继续完善交通法,出台公民文明出行的各项规定,加大交通监控力度,但如果我们每人把文明出行成为一种习惯,让文明出行的意识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出行氛围,也许文明出行就不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一种生活常态。因此,守住文明出行需要全社会发力,人人参与,形成行动自觉。
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安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礼让是中华民主的传统美德,驱车行驶在路上,车主之间应互相尊重,文明超车,遇到行人要礼让慢行;行人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按照红灯停绿灯行的原则快速通过;乘坐公交时要排队上下车,发扬尊老爱幼的善美精神。我们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还要经常引导和提醒家人、朋友以模范遵守交通规则为荣,以不遵守交通规则为耻,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让我们一起做城市的宣传者,实践者和守护者,让我们的城市交通更安全、有序、文明。(韩敬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