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推进“老年友好”建设的重要依托。鲸园街道党群社工服务中心将社区作为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养有机结合的载体,紧紧围绕“扶弱助老、精神愉悦、身体健康”等民生需求,通过走访调研、入户探访、志愿服务等方式补充社区服务短板,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到老年群体,助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
关注社区特色需求 加强为老网络建设
在为老项目开展前,中心综合运用书记对谈、问卷调查等专业工作方式,摸清社区老年人信息库、需求库和辖区为老资源库“三份清单”,为打造层次清晰、机构衔接、功能互补、区域联动的社区为老服务网络奠定基础。
经过扎实调研,发现辖区老年群体在精神文化层面需求较大。因此,在古陌、鲸园、菊花顶等社区设计开展“关心同行”后疫情时代老年人身心健康关怀项目、“携手共进”后疫情时代居民健康关爱项目、“银晖”志愿服务队建设项目,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类、非遗类、互助类活动,让为老服务聚集在老年人身边、家边、周边,提高服务精准性、便捷性、可及性。
推动资源下沉社区 丰富为老服务形式
通过开展“弱有众扶”社区帮扶计划、“夕阳馨巢”助老服务项目,探索建立“扶弱助残+医养康护+志愿服务”为老服务模式,帮助失能、半失能老人链接社会资源与社会组织,提供入户探访、心灵慰藉、常态化义诊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切实解决民生需求。项目惠及长征、北仓、花园社区的360余位弱势群体,链接链接健耳听力、华怡口腔、曙光中医院等12支社会力量参与。
通过在朝阳社区开展“爱在朝阳,情暖夕阳”和“七彩矛盾调解队伍培育”提升项目,开展一系列助老活动,培育老年社区社会组织,朝阳社区七彩矛盾调解队伍目前已解决包括社区老旧小区改造、邻里纠纷化解、法律援助咨询等问题20余件,特别是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矛盾调解队发挥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邻里熟人网格作用,将众多矛盾化解在基层。实现了从依赖政策扶持的“输血式”发展向自主“造血式”发展转变,同时与15分钟生活圈相衔接,为老年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参与社会提供支持。
贴近老年现实问题 优化为老服务供给
针对老年人看病难问题,开展雷锋共“医”屋项目,将北门外核酸小屋改造升级为雷锋共“医”屋,与社区医疗机构、连锁药店、医养服务机构等合作,通过公益低收费与老年纯公益相结合的方式,为老年群体提供健康查体、医疗宣传等服务,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基础医疗卫生服务的双重需求,目前,北门外社区雷锋共“医”屋持续运转,惠及居民1000余人。
中心围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情况,在古北社区开展“E乐学堂”项目,通过常态化开展智能手机课堂,对老年人开展公益智能应用等技术培训,并结合防电信诈骗宣传、信用志愿服务参与等工作,循序渐进地助力老年人了解新事物、应用新技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