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荣成创新打造“暖心食堂”项目,
擦亮“为老”志愿服务暖心品牌,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通过“助餐”减轻家庭后顾之忧,
倡树孝老文化,
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
近日,
山东新闻联播再次聚焦
荣成这项“为老”工作。
香软的花卷,配上三菜一汤,热气腾腾。“这是晚来的幸福!”前来就餐的老人高兴地说。荣成市斥山街道盛家村暖心食堂每天有70多位老人就餐,每天的菜谱都不一样,兼顾了老人的口味和营养。
临近晌午,村民盛国连和几个老人早早来到食堂。“餐前一刻钟”是食堂每天最热闹的时候: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们利用歌伴舞、三句半等方式,宣传党的政策、党史知识,为老人们“加餐”,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样的温馨画面,在暖心食堂里每天都会上映。据统计,荣成市现有8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3万余人,其中独居、失能、残疾、孤寡老人占76%。从2019年开始,荣成市探索发展农村“暖心食堂”。截至目前,这里已有507家“暖心食堂”,覆盖荣成市65%的村居,解决了1.5万名8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的“一餐热饭”问题。
为保障这一民生工程长效运营,荣成市多渠道“寻找外援”借力发展。据介绍,当地通过争取上级扶持政策、整合部门的专项基金等措施,把“暖心食堂”的“基金池”建好,蓄足发展的源头活水,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募捐,依托信用荣成建设,对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向食堂捐款捐物的爱心行动给予相应的信用激励政策,以此调动社会力量,提供爱心助力。目前共计接受社会各界捐款捐物1000多万元。
资金保障是暖心食堂发展的基础,志愿者的广泛参与则是长久运行的根本保障。荣成市将食堂运营与“志愿+信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模式结合起来,对参与食堂服务的志愿者给予双倍信用积分,迅速调动起农村妇女参与服务的积极性。目前,荣成市共成立了500多支“巧厨娘志愿服务队”,参与爱心服务志愿者达到3万多人,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暖心食堂”节约近2000万元人工投入。
小小的食堂,承载着群众满满的幸福。今后,荣成市将继续依托“暖心食堂”放大乡村治理效能,做足做好“食堂+文明实践”“食堂+网格治理”“食堂+党建创新”的融合文章,把食堂打造成文明实践的新阵地、服务群众的新纽带、乡村善治的新载体,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创造更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