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威海启动实施环海路季节性封闭、“大相框”摊位统一运营、部分打卡点周边停车场收费管理等措施,一时间部分网友表示不理解,而引发舆论关注。
面对不同声音,威海有关部门诚恳回应:主动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扎实解决问题,强化事前预判,杜绝视而不见、置之不管,努力通过一个个问题解决来改进工作、推动文旅发展。
行胜于言。真诚,是交流沟通的金钥匙。
有没有发现,我们熟悉的威海,一直都在悄悄发生变化。
环翠区伴月路焕然一新,黄、白、橙路面标线,既美观大方,又提高了道路通行的安全性。
高区火炬八街片区西侧鹿达花园开始了环境改造升级,除了修旧,还准备增加咖啡、快餐等新业态,为游客提供松弛治愈的新场景。
可去可玩的地方又多了,人民广场上看歌舞,博物馆、美术馆里赏美展,海水浴场边看帆船赛激情扬帆,银滩赛道上踏浪闯关……千里山海,夏日活动很精彩。
这些,都是威海为规范提升旅游市场而作出的积极努力。
作为旅游热门城市,威海的走红,并非一夜之间,在被更多人“看见”之前,它一直在默默耕耘、砥砺前行。所谓的“厚积薄发”,也不过是攒够了底气,才有了“出圈”的实力。
从去年爆火“出圈”起,威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如何让突如其来的泼天流量稳稳落地,真正转化为社会期待的长红效益?游客体验感如何提升、消费信心如何提振?网络“流量”如何变成经济“增量”……都正考验着整座城市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今年,各相关部门探索和尝试了一揽子文旅升级措施,预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前堵塞城市管理中的漏洞,为的是让这座城市更好、旅游体验更舒适、生活环境更宜居。
平心而论,优化提升城市管理,出台的一些新措施、带来的新变化,难免会影响一部分人原有的生产、生活节奏。
这让人不禁想起2008年国家出台“限塑令”,实体商超开始停止免费发放塑料袋,需要顾客花费购买。当时,也有许多人生气:“这不是白白让商家赚一笔塑料袋的钱吗?”
十多年过去了,“限塑令”的正面影响出现了:很多消费者养成了自带购物袋的习惯,一毛两毛也是省,还能为低碳环保作贡献,何乐不为?
威海的默默努力,也正在逐步产生正面效应,让游客和市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有网友分享了自己今年乘坐观光巴士游环海路的感受:“日头那么大,售票处的志愿者小哥不厌其烦地解答问题,怎么问都不急躁;车上的导游有问必答,特别耐心,如果能再多讲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说故事,那就更好了!”话说得实在而中肯。
大相框蓝白配色的摊位与大海相得益彰,摊位统一管理,干净整齐,也与此前杂乱无章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城市又新开放了7处公园绿地,全市开放共享区域达到32处,市民可在共享绿地上免费搭设帐篷、野餐、运动、休闲。
前不久,1.2万余名国内外跑友齐聚荣成,在万人竞享“荣马”的同时,“跟着‘荣马’玩三天”主题线路产品的推出,给了运动员、游客赛后畅游荣成的浪漫体验。
低空旅游业态实现“破题”,依托马兰湾国际飞行营地,打造低空飞行线路,串联成山头、海驴岛、神雕山动物园、布鲁威斯号等多个景点,游客可俯瞰海、滩、岛、湾……
威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在很多事情上也是敢于“吃第一个螃蟹的人”,摸索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个过程中,也许会阶段性走一些弯路,但久久为功,急不得,慢慢来,我们应给与这座城市尽量的包容和理解,以开放的心态、长远的眼光和包容的态度来面对城市管理的新举措。
当然,各级各部门也需要注重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提前对新举措新办法进行发布和解释,引导市民正确理解和支持城市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强舆论监督和反馈机制的建设,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诉求,增强城市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一家人嘛,就应该整整齐齐,同甘共苦,同心所向,互相理解!
城市“出圈”的背后,都是努力的回甘。
前不久,威海跻身端午住宿预订量海滨城市前五。在威海文旅一切向好的同时,每个人都对这座我们热爱的城市默默付出。
在各个海水浴场,环卫工人辛勤劳作,始终保持海滩清洁;
在网红打卡地和高铁站,志愿者们为游客提供引路和咨询服务;
夏日炎炎,本地人自发少去海边,把碧海蓝天留给客人;
从下动车进威海,到各景区买票排队,各级工作人员体验式“找茬”,沉浸式“整改”,哪里不便改哪里。
从政府部门到涉旅企业,从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到普通社区居民,大家都在积极行动,力图将这波流量转化为持久的发展动力。
当然,社会的发展需要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视文明的准则。希望大家在发表言论的过程中,警惕盲目跟风和不负责任的抨击,批评和建议也应当建立在尊重、事实和逻辑的基础上,遵守法律法规。
我们生活中所有希冀,无不来自于努力。街头巷尾,线上线下,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每一份努力都值得点赞,每一份期许都弥足珍贵。
威海,是我们的家,爱它,就请呵护它。相信,时光终将不负这些持之以恒的担当与作为。